很多传记创作者为满足甲方要求或者为了完成后期经济方面的预期目标,在传记创作创作过程中,蓄意拔高人物形象,甚至为了完成一些故事铺垫而文过饰非,导致人物传记在一定程度上被“神话”。一本传记,纪实性是其基础性的要求,人物传记创作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科学态度,不刻意虚构,不过分渲染,不夸大事实,不隐恶扬善,不溢言虚美,不贬责降低,不故意抹黑,不无中生有,功是功,过是过,一是一,二是二,据事“直书”,做到言真、情真、事真、人真、取材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每个人物都有无常性和复杂性,在错综复杂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传记人物往往功过渗合,斑瑜互见。因此,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传记人物的功过是非。司马迁写《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满怀激情的描写,但对韩信早年的“无行”、“不能治生商贾”、“食从人寄食饮”、“俯出胯下”却并没有掩盖,这样不但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对这些看似不光彩案例的巧妙运用,反而丰富了人物形象,让故事更有感染力。

传记创作中在梳理价值点的基础上,要把握好纪实性的基本要求,有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是选材技巧。尤其是要选择能承载人物性格、反应人物特点的关键事件加以详细记述,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没有给他们各拉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只有选材,才能更好地表现传记创作中的“价值点”,增强传记的可读性和传世性。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遵守纪实性不代表不需要文采,相反,生动形象的语言,精当贴切的用词,行云流水的句子,层次分明的轮廓,恢弘大气的布局,都让传记人物栩栩如生,让人物传记风采奕奕。《史通》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返,百遍无致”。在写人物传记时,应当重视文字锤炼,讲究艺术手法。

当然,表现纪实的手法有很多,人物传记有自传、诗传、评传、纪传、小说传等,创作时可以根据人物生平经历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完成传记人物的使命,奉献传记创作的精品。